高山景行網

坦克的“粉墨登場”:從索姆河戰役到康布雷戰役

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一場空前的劫難,先後有38個國家、15億人卷入了這場長達5年的戰爭。一戰在帶給人類巨大災難的同時,也完全改變了火器時代的戰爭形態,客觀上催生了諸多新軍事理論的產生,對第二次世界大戰、甚至當代世界軍事實踐均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當時人們對戰爭形態發展和作戰理念的認知有限,在一戰前期,交戰往往是“塹壕對塹壕”的陣地戰形式,雙方“頂牛”拉鋸,互拚消耗。諸如凡爾登、索姆河等著名戰役,傷亡人數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。為改變這種傷敵一千、自損八百的“絞肉機”式作戰方式,“陸戰之王”坦克和以坦克為中心的合同戰術應運而生。

在索姆河戰役後期,英軍研發的坦克就已初登戰爭舞台。1915年9月15日,在法國弗累爾村地域,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因設計外形酷似運水車而被稱為“水櫃”的坦克。受其性能和戰法等製約,這場“首秀”並未取得理想的效果。戰前,英軍的坦克仍處於試驗階段,性能還不完善,駕駛人員也大都未經係統訓練,但時任英國遠征軍司令黑格中將求勝心切,不顧眾人反對,執意要求第一批生產的50輛坦克立即投入使用。結果,從英國本土運到法國索姆河前線的這50輛坦克中,隻有18輛勉強能遂行作戰任務。即便如此,這18輛坦克憑借“刀槍不入”的防護裝甲,在戰鬥中嶄露頭角。它們快速碾平了德軍陣地前沿的掩體和鐵絲網,許多德軍在初見這一“鋼鐵怪獸”後,被嚇得四處逃竄。由於此時英軍坦克在戰場上除單純橫衝直撞外,並無戰術可言,也沒有其他兵種予以掩護,因此,很多坦克在突入德軍陣地縱深後,或掉進彈坑、栽入壕溝,或被德軍炮彈擊毀,失去了先前的銳勢。

索姆河戰役後,歐洲西線戰場又相繼發生了尼韋勒戰役、伊普雷戰役等大規模戰事。作戰中英軍的坦克戰術雖然較先前有所改進,但仍未妥善解決坦克效能發揮,以及與步兵、炮兵、航空兵等兵種之間的協同配合問題。而1917年的康布雷戰役,則注定因改寫這一切而載入史冊。

1917年11月20日,康布雷戰役發起的第一天,在周詳的軍事保密和大霧天氣掩護下,英軍第一梯隊編成內的378輛坦克對德軍突然發起集群式進攻。戰鬥中,英軍坦克以3輛為一組,成正三角分布,各組配合密切,交替掩護實施衝擊,僅用5個多小時便在德軍陣地前沿撕開數公裏長的突破口。後續跟上的第二梯隊98輛坦克跟隨第一梯隊,快速突入德軍防線縱深展開作戰。此外,其他兵種圍繞坦克集群衝擊所做的配合行動也可圈可點。例如,戰鬥發起前,英軍航空兵克服不良氣候條件影響,在交戰區附近頻繁低空巡飛,以其產生的巨大噪音為坦克行進時的轟鳴聲做掩護,同時對德軍陣地縱深的炮兵部隊予以重點打擊;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成列跟進,輔以殲滅德軍陣地支撐點內的零星火力;炮兵在步坦梯隊前方的安全射界範圍外實施火力壓製,以徐進彈幕的形式掩護梯隊主力突擊。麵對如此不利態勢,陣地內的德軍一時間驚慌失措,許多支撐點相繼失守,形勢一度向英軍傾斜。但在戰役後期,德軍及時調整戰術戰法,先是派遣後備軍增援,並利用高射炮和安裝在卡車上的野炮同英軍坦克展開對峙,同時運用航空兵以高製低打擊和破壞坦克的戰鬥隊形,收複了大部分陣地。最終,這場戰役以雙方傷亡人數大抵相等的結果宣告結束。

縱觀康布雷戰役,可謂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戰役。它開創了大規模運用坦克戰術的先河,推動了步兵與坦克協同動作、對坦克防禦等原則的誕生。因此,這場戰役也標誌著現代意義上諸兵種合同作戰的基本形成。

來源:中國國防報

最后编辑于: 2025-07-04 16:26:02作者: 高山景行網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