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大挺秀的意思-高大挺秀的意思是什麽

惡人自有惡人磨網69942025-07-04 17:06:05

妙得詞語教學變化之訣

——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詞語教學舉隅

高大挺秀的意思-高大挺秀的意思是什麽

張敬義

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眾多的詞語組成的,如果按照宇宙全息理論(任何一粒微塵都包含宇宙的全部信息)來詮釋,則每一個詞語裏實際都包含著文章整體的信息。於永正老師破譯了這一文化密碼。麵對一篇篇課文中“眾多的詞語”,他沒有麵麵俱到,力量均分,而是抓住重點詞語,靈活訓練,使抽象的詞語變得形象,使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變得易懂,使平麵的詞語變得立體,使平實的詞語變得高遠……於老師的詞語教學進入了“妙得規摩變化之訣,自成化腐為新之功”(黃季剛語)的境界。他的詞語教學給我們提供四點啟示。

一、化抽象為形象

小學生的智慧發展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,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。傳統的詞語教學往往忽視借助情境理解詞義,多以詞解詞,概念搬家,越解釋越抽象,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。詞屬於第二信號,隻有當它與第一信號(客觀事物)聯係起來的時候,這個詞才有意義。於老師進行詞語教學,特別注意兩種信號係統之間的聯係。

如他教學《廬山的雲霧》一課的“千姿百態、絨帽、玉帶、大海、天幕”五個詞語就很有特色。課文第二節有這麽一段話:“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。那些籠罩在山頭的雲霧,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;那些纏繞在半山腰的雲霧,又像是係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。雲霧彌漫山穀,它是茫茫的大海;雲霧遮擋山峰,它又是巨大的天幕。”首先通過板畫模擬形象,即景釋詞。於老師畫出幾座峻峭的山峰,讓學生給山峰戴“絨帽”,係“玉帶”。接著借助可以超越時空限製的錄象再現“大海”、“天幕”形象,讓學生有身臨廬山雲霧之感。然後引導學生通讀課文的第二節,聯係語言環境感受“千姿百態”所描繪的意境。他精心設計教學情境,讓學生借助情境理解詞義事半功倍。

我們再看看於老師教學《小稻秧脫險記》的詞語教學片段。課文寫了水稻田的雜草跟小稻秧搶奪營養,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消滅雜草的事。於老師首先讓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並板書在黑板上,接著指著“團團圍住、氣勢洶洶、蠻不講理、不由分說”問是什麽意思?”於老師喊幾位舉手的同學到前麵,指著他們說:“你們幾位同學對這幾個詞語都讀懂了,沒有讀懂的同學請看我們表演。現在,我當小稻秧,你們幾個當雜草。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,你們應該怎樣站?”這幾位同學從四麵八方把於老師圍住。“你們要幹什麽?”“快把營養交出來。”於老師說:“‘氣勢洶洶’這個詞你們沒讀懂。你們應該怎麽說?做什麽動作?想一想。”這時幾個學生個個掐腰,大聲,凶狠地邊喊“快把營養交出來”,邊從四麵八方向於老師身上撲來。這時於老師笑著問學生:“雜草厲害不厲害?凶不凶?(生:厲害,凶)這就是‘氣勢洶洶’。雜草野蠻不野蠻?講理不講理?(生:野蠻,不講理)這就叫‘蠻不講理’。雜草讓小稻秧發言了嗎!(生:不讓)這就是‘不由分說’。”

小學階段的詞匯教學,特別是低中年級應以創設情境,即景釋詞為主。從上麵的教例不難看出,要想快速有效地理解詞語的意思,必須看它、聽它、想它、讀它、演它……換言之,可以用實物、圖畫、幻燈、音響、板畫等手段提供的感材料感受它;可以借助表情、手勢、語言等手段來意會它;可以聯係生活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它;還可以聯係上下文描繪的情境領悟它。

二、化誤解為確解

許多新詞是由熟字組成的,有些詞語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識來理解。但是由於一字多義,容易導致學生對詞語產生誤解。比如,教學《狐假虎威》一課,於老師讓學生仔細讀課文,從文中找到一句話,把“狐假虎威”的意思說出來。學生很快找到了“狡猾的狐狸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”這句話。於老師接著問學生:“狐假虎威的‘假’是什麽意思?學生回答:“假的!狐狸的威風是假的,老虎的威風是真的!”“你再讀讀你們找到的那句話,想一想。”“是‘借’的意思。”“咱們查查字典,看看‘假’有沒有‘借’的意思。”學生通過查字典,知道“假”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不真實的意思,一個是借的意思。在這個成語裏,“假”是借用的意思。

這個教學例子告訴我們,詞語教學是很複雜的,有些詞語可以模糊理解,有些詞語如果通過“創設情境,即景釋詞”不能完全奏效,還必須借助工具書才能搞個“水落石出”。

三、化平麵為立體

什麽是詞義?黃暉先生認為:“一個詞的意義是一組心理符號,或稱內部符號,也就是這個詞出現時能及時在接受者心中激起一組內部聯想。這組心理符號構成一個開放係統或一種潛勢,它隨著一個詞的應用的擴大而不斷豐富。”於老師教學《廬山的雲霧》一課中的“尤其”便是隨“應用的擴大而不斷豐富”的成功範例。它出現在課文的第一節:“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。那裏有高峰,有幽穀,有瀑布,有溪流,尤其是變化無常的雲霧,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……”第一,用“尤其”支撐感情朗讀。“誰願意讀第一段?”學生讀後於老師問:“‘尤其’可以換一個什麽詞?”學生回答:“可以用‘特別’代替。”按照常規,教學到此即可。於老師則接著啟發道:“‘尤其’後麵的話應怎麽讀有味道?它前麵的話應怎麽讀有味道?誰起來讀讀。”自然,學生會更加關注“變化無常的雲霧”。第二,用“尤其”支撐造段。讀寫結合是於老師閱讀教學的一大特色,本次教學也不例外。課後作業要求用“千姿百態”和“流連忘返”分別造句。於老師則借題發揮,要求學生除了用上“千姿百態”和“流連忘返”,還要用上“尤其”寫一段話。並做了重要提示:“徐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?有哪些風味小吃?學校開展的讀好書、寫好字、唱好歌、做好操、掃好地‘五好’活動,哪一項活動開展得最好?”於老師恰到好處的提示,豐富了練筆的素材,點擊了“尤其”的用法,一掃學生習作愁容,學生亢奮地動起筆來。由釋詞到讀書,由讀書到練筆,由點生發,逐層深入,立體教學,實現了理解和運用雙豐收。

四、化平實為高遠

兒童觀察和感知事物時有時隻注意到局部的特征,因此,容易把詞的廣泛類理解為局部的或個別的具體所指。於老師教學《白楊》一課中的“高大挺秀”則解決了這一難題。“大戈壁上的白楊樹有什麽特點?認真默讀3—14節,其中有一個詞概括得非常好,請找到了,就把它劃下來。”學生很快找到了“高大挺秀”。“‘高大挺秀’是什麽意思呢?要想理解這個詞語,就得認真讀書。”當學生讀到“你看那樹多高”、“不,那不是樹,是大傘”、“你看它多直”時,於老師把“高、大、直”三個字寫在黑板上。接著說:“讀了這幾小節,我們知道了白楊樹又高又大又挺(直,就是挺)。但是,作者為什麽不用‘高大挺拔’而用‘高大挺秀’呢?‘秀’是什麽意思?”學生回答:“因為這兒是大沙漠,沒有山,沒有水,也沒有人煙,難得看見綠色植物,非常荒涼,白楊樹長在這裏,而且很茂盛,綠油油的,當然顯得特別的美。”“白楊樹不僅‘外秀’,而且‘內秀’,從哪兒看出來?”學生讀14小節爸爸說的話:“白楊樹從來就這麽直,這麽高大。哪兒需要它,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,長出粗壯的枝幹。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,不管遇到幹旱還是洪水,它總是那麽直,那麽堅強,不軟弱,也不動搖。”“同學們,這就是白楊樹的高貴品格!讓我們認真地朗讀這一節,把它記在心裏。”“高大挺秀”的“秀”,本來是一個不顯豁的字眼,可是於老師卻憑著對教材的挖掘和教學的敏感抓住它,化“一語”為“雙馨”,使平實的詞語變得那麽高遠。

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,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訓練,千變萬化。我們千萬不可小覷!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上一篇:銀保監會放大招,擬推12條對外開放新措施
下一篇:擠到窒息!萬人排隊澳門過關要兩小時 現場堪比春運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2025-07-04 16:40

媒體:公租房建遊泳池 就活該被“懟“?|商品房|遊泳池|失當_新浪新聞

2025-07-04 16:10

湖南整治公職人員違規參與涉礦等經營性活動|涉礦|公職人員|經營性_新浪新聞

2025-07-04 15:46

中國航母編隊最後一塊拚圖 終於補齊了|軍事|海軍|呼倫湖_新浪新聞

2025-07-04 15:18

貴州今起公務活動全麵禁酒 鄉鎮封存白酒30斤|貴州|黔南州|公款_新浪新聞

2025-07-04 15:02

茅台黨委書記:供不應求成常態 大膽治理黃牛黨|茅台|袁仁國|貴州_新浪新聞